A. LANGE & SÖHNE旗下的作品各有特色,不過Richard Lange系列倒是其中設計最樸實高雅的一款作品,提到Richard Lange,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簡約的大三針款式,但這只是此系列手錶的基本款,並非全貌。回顧朗格創作Richard Lange一路以來的歷程,至少有四款重要作品形塑了目前系列的特色,它們秉承朗格一開始從18~19世紀天文台錶尋找靈感的初衷,這類手錶的共通點包含高精準度、清晰易讀性,以及耐用穩定等,而系列名稱則是源自朗格創辦人Ferdinand Adolph Lange長子之名,用與自家淵源深厚的代表人物,展現A. LANGE & SÖHNE悠久精湛的製錶功力。
以下便按照Richard Lange發展歷程年代遠近,歸納出此系列必知的四款重要作品,它們奠基於相同的設計基礎之餘,各自開展出豐富的功能樣貌,將德國製錶工藝的特色具體呈現在手錶外觀以及佩戴時的使用感受上。
1. Richard Lange大三針
朗格最初是在2006年推出Richard Lange系列,首款作品就是入門的大三針,它的設計為系列往後基礎定了調。一開始是從1930年代的大型天文台懷錶(型號83193)獲得啟發,包括面盤內圈凹陷的圓形層次、羅馬數字時標,以及藍鋼秒針等,各項設計都從Richard Lange先生擔任朗格技術總監時期創作的作品致敬。這款錶的錶徑為40.5mm,搭載L041.2手上鍊機芯,其基本卻又充滿德式風格的機芯細節如3/4夾板、擺輪橋板雕花以及大片的格拉蘇蒂紋裝飾等讓人看得入迷。目前Richard Lange大三針分別有玫瑰金、白金與黃金款,三者皆採用銀白色面盤,不過不同錶殼材質搭配的皮錶帶顏色也會有變化。
2. Richard Lange 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芝麻鍊陀飛輪
2011年朗格打造出Richard Lange 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這款錶回溯薩克森知名製錶師兼天文學家Johann Heinrich Seyffert製作的航海精密整時器(型號93),因此它的面盤格局獨樹一幟,將時、分、秒等時間資訊分別用三枚小錶盤呈現,彼此形成三角幾何排列,其中小秒顯示下還可看見鏤空設計的陀飛輪裝置規律作動,而在L072.1手上鍊機芯內部又還有傳統且少見的芝麻鍊傳動系統,能確保動力平穩固定傳輸。目前Richard Lange芝麻鍊陀飛輪分別有玫瑰金與白金兩種款式,兩者也都是配置銀白色面盤,不過前者採用玫瑰金指針,後者則是換用藍鋼指針,於相同設計下突顯各別特色。
3. Richard Lange Perpetual Calendar "Terraluna"萬年曆月相錶
2014年這款"Terraluna"萬年曆月相錶將Richard Lange推向功能與複雜度的新高峰,手錶面盤和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的格局相似,都將時、分、秒資訊拆成三角幾何排列模式,不過它在12點方向增添了大日期、小時盤與小秒盤左右兩側又分別增設月份與星期視窗,搭配分鐘小錶盤15分位置小圓視窗的閏年顯示,簡潔俐落地呈現出手錶的萬年曆資訊。不過這款錶更讓人驚豔的反而在錶背的風光,手錶搭載的L096.1手上鍊機芯大範圍展示蘊含地球、月亮位置和太陽星群圖的軌跡月相顯示,這讓佩戴者不僅可以欣賞到機芯精細的作工與複雜結構,還可以愜意欣賞縝密的月相變化——精確設計的月相轉盤每1058年才會出現一天誤差。Richard Lange萬年曆月相錶目前也是有玫瑰金與白金兩款,兩者也都是配置銀白色面盤。
4. 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
2016年朗格則是創作出具備跳秒功能的Richard Lange手錶,這款作品回到天文台懷錶的創作初衷,將恆定動力、跳秒以及歸零等設計齊聚一錶之中。它的面盤格局依舊承襲同系列芝麻鍊陀飛輪的三角幾何樣式,只不過這次手錶將秒數挪到12點方向加以放大呈現,讓人可以好好窺見它每天跳進6,400次的視覺張力。Richard Lange Jumping Seconds剛出道時為鉑金銀白面、2017年繼出玫瑰金銀白面,2019年再增加鉑金錶殼的黑面款式,替系列挹注較為現代時尚的風格。
Richard Lange系列問世快要20年,朗格循序漸進地打造它們的產品陣容,雖然款式不算特別多,但是前面提到的四款都有彼此的特色與功能亮點,期待之後不久就可以看到全新創作的Richard Lange成員,延續與它同名的朗格第二代傳人在製錶造詣上的才華與創意。